赴日生活

日本人的生活细节

离开日本的那天上午,利用去机场前的两个小时,我们去了东京上野公园。走进公园,大片大片的樱花像彩云一样盖在头顶上,风来花舞,樱花瓣儿像雪片一样纷纷坠地,这就是让日本人感动甚至心酸的“樱花雨”。樱花的花期只有7天。樱花盛开的景致就像一片云,由南往北在日本上空飘过,很快“凋谢”在北方。许多人从日本南部的鹿儿岛一直追到北海道,只为多看几眼樱花。
       我们的采访也像樱花,短暂而令人印象深刻。
       银行里神秘的盒子
       到日本的第一天,我和同事一起去银行,把从国内带来的旅行支票换成日元。因为数额较大,我们去了3家银行。每进一家银行,里面都看不到高高的柜台,摆在顾客面前的是一张张办公桌,工作人员和顾客对面而坐,低声细语。每张桌子上都有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或者挂着一个长方形的布袋,里面放着几个更小的盒子,分别标着数字40、50、60、70。   这些盒子的用途让我揣测了半天,却又不好意思冒失地打开它。谁知,每家银行都有这种奇怪的盒子。我忍不住了,趁着工作人员转身取钱迅速打开一个小盒子。原来里面装的是老花镜,是根据老年顾客视力和年龄的不同,分别提供的不同度数的老花镜。
       泡温泉前要洗澡
       在日本呆的时间长些了,才发现,这类让我心生感慨的细节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多,它们成为我认识日本的一种角度、一扇窗户。
       在日本,无论是两个人还是200个人,只要去做同一件事,肯定会规规矩矩地排队,绝对不会有人插队;上下滚梯时,所有人都靠左站立,留出右侧供他人行走;交通拥堵时,看不到车辆抢道并线,听不到喇叭声;约定的采访,无论是政界要人、社会名流,还是普通市民,都会准时到达……
       一天晚上,日本媒体综合研究所的吉野请我们到东京的平民温泉“大江户”体验“日式温泉”。日本的温泉水特别干净,无论室内室外,水中都见不到一点儿杂质。原因很简单,所有顾客在进入温泉池前,都自觉地先在淋浴处洗净全身。
       当晚,陪我们的还有吉野公司的几名雇员。其中有一位名叫前原的姑娘,可能泡温泉时间太长,又喝了些清酒,居然在女更衣室里晕倒了。我们采访组中只有一位女同事和她在一起,正担心招架不住时,更衣室里的所有顾客都跑上来帮忙,又是送水又是递毛巾,还问我们这位同事:“你和她之间能用语言交流吗?”“你知道她家的电话号码吗?”“需不需要帮你打电话求助?”“还能为你做什么?”当确认没有问题后,这些顾客才离开。我们这位同事后来感慨道:原以为日本的人际关系很冷漠,想不到,这件突发的小事,体现出了日本社会人际关系的友善和纯朴。
       到日本,先学倒垃圾到日本之前,我们就知道日本环保做得好,专门设计了一期节目来介绍日本环保。到了日本我才明白,不身临其境,很难真正认识什么叫“日本环保”。   日本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比如垃圾百分之百回收、废料循环再生等,但是如果你问我,对日本环保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的答案并不是那些技术和设备,而是普通国民爱惜环境的那种真挚的感情和高度自觉的行为。
       从航班在东京成田机场降落开始,“干净”这两个字就一直让我震撼。日本人好像不分家里家外,全收拾得干干净净。在这种整洁的环境中,你似乎很难做出玷污它的事情,比如丢弃一张餐巾纸,随地吐一口痰。我好几次都把擦过鼻子的餐巾纸装在口袋里,一直带回宾馆房间才把它扔进垃圾桶。
       这种整洁,与每个家庭的用心和努力分不开。就说他们的社区垃圾分类吧,那种认真、精细,让人既佩服又感动。
       日本每个社区都实行垃圾分类,每户家庭的生活垃圾,首先要在自己家中分成十六七种,然后分别装在不同的袋子里。如果有瓶子,要把瓶子和盖子分开装,瓶子里残留的饮料要冲洗干净。然后在指定的日子里,把这些垃圾送到社区的垃圾收集点,再由专业人员分类运走。
       在东京远郊,有一个只有13万人口的小城镇,名叫“我孙子市”。一天早晨,我们正在镇上一个社区垃圾收集点采访,一位老妇人提着一大袋沉重的垃圾走过来。她围着垃圾收集点转了一圈,犹豫片刻,又提着这袋垃圾往回走。原来,她提来的是废塑料瓶子,而这种垃圾刚刚被运走,剩下的垃圾跟废塑料瓶子不同类,无处可放,就只好把这袋垃圾再提回家去,下星期再送来。老妇人看上去毫无怨气,还一再道歉说,自己没有遵守送垃圾的时间。   仅垃圾分类这一件事,日本家庭就要比中国家庭多付出N多劳动。
       为我们开车的司机杨师傅,来日本已经十几年了。在我们拍摄垃圾分类时,他顿发感慨:“你们早该来采访!这件事情,在国内哪怕只做到50%,环境就绝对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杨师傅说,他家里经常住中国留学生,那些中国孩子不能理解,日本为什么把倒垃圾搞得这么复杂。但入乡必须随俗,留学生到日本要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垃圾分类,否则,家里的垃圾就会堆成山。
      “差一点儿都不行”
       去过日本的人,据说都会感慨各种细节。看到的越多,就越觉得这些细节背后有种很重的东西,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汇集起来就是一个国家最有力量的东西,就是最不可轻视的东西。坦率说来,从个人感情上,我并不喜爱日本,但日本的“国民素质”让我肃然起敬,也让我感到了巨大的落差。
       一天晚上,我和朋友谈起这些细节,自然谈到了中日国民性的对比。中国人擅长宏观思维,从官员到退休工人、出租车司机,人人都能谈论一番国际、国内大事,谈中日关系都算“降格”了,可是没有琢磨小事、细节的习惯。这一点与日本人正好相反,日本人很少谈论宏观问题,而是集中精力把每件事做好。他们平时想的和说的大多是,怎样做菜最好吃、怎样洗衣最节水、怎样用车最省钱、怎样干活儿最有效率……中国人常说“差不多就行了”,日本人不会这样说,他们是“差一点儿都不行”。

同类推荐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008-2018 日本留学网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吉ICP备09000104号-8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1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