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综合

说怪日语的美少女,日本漫画里中国角色那些门道

       漫画堪称日本社会一个“现象级”存在。因读者设定又不局限于“小朋友”,日本漫画内容受限较少,题材广泛,在成人世界广有拥趸,在中国也有不少漫迷。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总能如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的一些镜像。就以日本漫画为例,中国角色的形象就从“怪蜀黍”突变为“美少女”,但口中依然说着一种奇特的日语,变与不变背后都有文章。
【如此“怪蜀黍”,与甲午战争有关?】
       如今,一说到日本漫画中有代表性的中国角色,漫画迷们或许一下会想到《乱马1/2》中单纯的珊璞、《魔法老师》中活泼的古菲,以及日本漫画界“当红辣子鸡”空知英秋作品《银魂》中身穿旗袍、扎双丸子头的怪力少女神乐。但在这些霸屏的中国美少女出现之前,日本漫画中传统的中国角色总是以“怪蜀黍”形象示人。
       日本漫画《人造人009》自1964年起连载,其中006号队员“张张湖”恐怕是最早给日本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国角色。他身材肥胖,长相滑稽,蓄着卷卷的八字胡,一口怪腔怪调的日语,为人物平添喜感。
       自1979年开始连载的《筋肉人》中,中国角色“拉面男”的形象比“张张湖”特征更鲜明。他绑着清代式样的小辫,额头上还印有一个“中”字。在这个“比武”题材的漫画中,他出手狠辣,有些场面还颇为血腥。
       为何早期的日本漫画热衷于塑造这样的中国角色形象?日本大阪大学教授金水敏在其研究著作中分析说,肥胖、八字胡、梳小辫等外貌特征可能是源于甲午战争前日本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性格塑造方面则可能是杂糅了甲午战争后日本对中国的蔑视和偏见。
【转身“美少女”,多亏一部“僵尸片”?】
       这些与“美丽”、“可爱”等字眼八竿子打不着的大叔又因何蜕变成旗袍美少女?金水敏教授认为,日本漫画中中国角色的形象转变源于台湾电影《僵尸小子》。影片1986年在日本上映后广受好评,至今仍有很多日本网友称之为经典的童年回忆。其中,台湾演员刘致妤饰演天赋异禀的僵尸猎人“恬恬”,因长相甜美、设定新颖,一时风靡日本。她的“可爱中国少女”形象也给日本漫画家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上文曾提到的《乱马1/2》也是在这部影片上映后于1987年开始连载,漫画中“珊璞”一角在外形和设定上都与恬恬有诸多相似之处。不少日本网友都认为漫画家高桥留美子在创作这个角色时借鉴了“恬恬”的形象。
       在中国拥有众多粉丝的日本漫画《火影忍者》1999年开始连载,其中更是出现了与恬恬同名的中国忍者角色。
【中国角色言必称“阿鲁哟” 其实有“黑历史”】
       尽管形象从“怪蜀黍”扭转为“美少女”,日本漫画里中国角色一口怪腔怪调的日语却始终未变,这背后其实大有文章。这种“变调日语“人称“阿鲁哟语”,是漫画里中国角色的必备元素,因每句话结尾都要加上一个“阿鲁哟”的最鲜明特点而得名。“阿鲁哟语”省略了正规日语中的助词,听起来非常生硬。日本漫画家日丸屋秀和的作品《黑塔利亚》的汉化版截图,漫画中把各个国家拟人化,代表中国的角色名为“王耀”,说话时句尾加“阿鲁”。
       据金水敏在其学术著作中分析,这原本是外国商人与日本人交流而用的不正规日语,之所以形成了在漫画中用于中国角色的惯例,部分原因是受了漫画《小黑武勇谈》影响。
       这部漫画创作于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二年,作者以“肥猪军队”暗喻中国、黑狗军队暗喻日本,更以“阿鲁哟语”来丑化“肥猪军队”。此后,其他漫画家也开始以这种怪腔怪调的日语刻画中国角色。
       近年来,随着《银魂》《黑塔利亚》等漫画在中国流行,认为这种说话方式“萌感十足”的中国漫画迷也不在少数。然而,这与日本人对“阿鲁哟语”的观感恐怕仍有差距。就算不少日本年轻人已对“阿鲁哟语”丑化他人的渊源所知不多,“阿鲁哟语”还是带有一定“丑外”色彩。以日本最大网上论坛2ch网站为例,常出现以“阿鲁哟语”戏谑乃至嘲讽中国人的帖子。
       对此,金水敏教授认为,鉴于“阿鲁哟语”的特殊性,其历史渊源也应该成为当下日本社会的“常识”,而日本人应该在常识基础上慎用“阿鲁哟语”。

同类推荐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008-2018 日本留学网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吉ICP备09000104号-8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1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