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已成“无纸化”国家
日本报纸杂志的发行量是由一家非常严格的第三方调查机构---“日本ABC协会”调查公布的。在地震过去两个月后的5月,ABC协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是:“(日本第一大报)《读卖新闻》发行量为993.1万份,该报在4月发行量首次跌破1000万,5月继续下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8.1万份。”
第二大报《朝日新闻》的情况同样惨淡,5月的发行量为771.4万份,再也找不回往日800万份的辉煌,和去年同期比,更是丢失了20万份的发行量。一家报社一年丢失20万发行量,最直接的结果是,光发行一项就减少了100亿日元的收入。发行量的减少更会带来广告价格下滑,导致实际的损失更多。
日本ABC协会对于此次下滑危机程度的总体估计是:“日本今年的报纸发行量将减少78万份。”
日本已经在慢慢成为一个“无纸化”国家
坐在日本的电车上,会看到男女老幼人手一部手机,眼睛紧盯着屏幕。手机越来越成为日本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
在学校里当教师的小林先生,地震之后便退掉了订阅了几十年的《朝日新闻》。
小林老师一直是《朝日新闻》的铁杆读者。他告诉本刊记者,“日本是个特别强调报纸发行的国家。有时《读卖新闻》或者是其他报社会来推销他们的报纸,带着洗衣粉、啤酒券等礼物,价值比一个月的订阅费还要高出不少。但即便如此我也从来没有动过心,只读《朝日新闻》。”
但地震以后,小林老师的想法变了。那么多学生的生命受到了威胁,震后两个月内他却没有从《朝日新闻》上读到关于核泄漏情况的确切消息。每天在学校里听到其他老师、学生谈到核事故的严重程度,他总觉得《朝日新闻》这家有着独立报道传统的报纸,应该会有客观报道的。
“但是我最终未看到《朝日新闻》直面核电问题的报道,几十年来的信任在化为灰烬,一气之下我决定不再订阅。”
本来地震、核危机应该是可以让报纸发行量大大增加的,但在对核事故的报道中,日本主要媒体似乎没有履行好自己的新闻职责,成了政府和东电的“信息垃圾箱”。政府、东电想往里扔什么,媒体就接受什么,只是包装一下,就送到读者手中,短时间这么做也许还能对付,但地震过去了半年还是如此,媒体就会彻底失去读者。
更耐人寻味的是,日本甚至已经在慢慢成为一个“无纸化”的国家。日本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我过去每天上下地铁需要买票,手里会拿着一张纸票。但现在我已经改用地铁卡,不去买票了。我从来不读报纸,不吸纸烟。只有在上厕所的时候能接触到纸。”
连漫画也被搬到了手机上
日本漫画业发达,全球闻名。过去,所有书店一进门的地方,都会有《少年跳跃》、《青年杂志》、《少年周日》、《早晨》等超人气漫画。在上下班、上下学的车上不读书而看漫画,是初到日本的人会感到非常怪异的一种现象。
现在,连漫画也被搬到了手机上,可以下载后拿到车上看。日本人虽然还是在看漫画,但已不是过去那种一车人闷头翻书的样子了,而是紧盯着手机,电车上除了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声响。
杂志的衰落同样非常惨烈。本来日本整个出版业的营业额就不高,与较好的企业一年的销售额比,只有其几分之一,如果与大公司相比,更是只有十分之一。本来日本出版业每年的销售总额还维持在2万亿日元左右,但到了2011年上半年(1至6月),印刷出版物的总销售额掉到9242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8%,其中杂志的损失特别厉害,半年内销售额减少了6.7%。
日本一年杂志的总销量在20亿册左右,但今年上半年只有9亿8千册,过去那些每周发行上百万册的漫画杂志,如今都已很沉默。
日本同样曾是个新闻类周刊特别有人气的国家。1988年创刊的《朝日时代》周刊是国际新闻类周刊中的佼佼者,创刊初期,其总编辑曾告诉本刊记者,其发行量“保持着一位数的成绩”---他说的当然不是1万、10万,而是100万。但现在,却已经退到了只有两位数的境地了。
“刚创办周刊的时候,国际新闻特别多,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巨变,后来的伊拉克战争等等,当时日本人对国际问题也非常关心,发行比较容易。”《朝日时代》的一位编辑对本刊记者说。
但现在日本人最关心的问题,则已经从国际转向了国内---地震、核事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等,而且本该从报纸杂志上获取的新闻信息,正在渐渐被网络取代。
从出版科学研究所的调查结果看,网络上的免费新闻已经让不少日本读者觉得足够满足其信息需求了。一些受访者回答:“过去坐车,免不了买本《朝日时代》、SPA杂志,现在从手机上也能看到主要内容,早就不买了。”
一些寻求深度分析讯息的中年日本人,则希望可以把杂志变成电子书,一方面可以弥补手机新闻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省去印刷运输等中间环节。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也难怪杂志要开始日落西山了。
昂贵纠结的“电子报”
为了应对巨变,日本不少纸媒已经在积极地向“电子化”转变,纷纷推出了电子报。
“考虑到不能和自己的报纸本身竞争,我们的电子报的价格设为与报纸同价。”《日本经济新闻》负责电子报的一位编辑对《望东方周刊》说。
但貌似方便的电子报,其实并不方便。比如一个订阅账号只能从一部登录在册的手机或是电脑上下载,而且下载的报纸并不能简单地传给他人看。过去一家人订一份报纸,全家人是可以传阅的,但到了电子时代,这种便利的传阅方式荡然无存。当然爸爸上班后,孩子可以从爸爸的电脑上继续看电子报,但毕竟不是很方便。
而且电子报的价格也不菲。本来没有了印刷、送报的过程,电子报应该是可以做得非常廉价的,比如欧美的一些电子报月订阅价格不过10美元左右,但《日本经济新闻》的电子报月订阅却要50美元,令人咋舌。
《日本经济新闻》的电子报分为免费和收费两个版本。收费的和主报报道内容完全一样,而且实时更新,很多主报上还没有报道的,事先会在电子版上出现。免费的电子报,内容则要少很多,大概一天能看到的消息只有50条左右,而且不是全部内容。
“先让读者看免费的电子版,看多了自然知道我们的内容好,会有不少人改为花钱订阅的。”上述《日本经济新闻》的编辑对本刊记者说。
目前《日本经济新闻》算是电子报做得比较成功的。到7月前后,付费会员有15万人,免费会员已经突破100万,其本身报纸的发行量也有300万份,再努力一把的话,免费和收费会员数目的增加指日可待。
但第二大报《朝日新闻》在电子化方面则并不成功。该报电子版的一位编辑告诉本刊记者,拥有770万份发行量的《朝日新闻》,收费电子报只有约2.5万订户,和预期值相去甚远。
“朝日免费电子报的读者更多,广告也多,于是报社不舍得废除现有的免费版,把读者都迁到收费电子报去。”一位熟悉内幕的日本记者对《望东方周刊》说。结果免费的电子报继续存在,收费版却门可罗雀。
第一大报《读卖新闻》的一位记者则在感慨,读卖还在接着扩充纸媒的发行量,认为今后能维持下去,“我们的境遇可能在几年后变得更加艰难”,这位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