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否留意到,日本经典漫画形象机器猫,其造型竟是由若干个非常有安定感的圆形组合而成的,圆眼睛,圆脑袋,圆手圆脚,圆口袋,胸前还挂着圆铃铛。相比其它漫画,机器猫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眼睛的位置较高。通常面向低龄儿童的可爱角色,眼睛都画在脸部下方,就像儿童眼睛的位置一样,而眼睛位于高处则意味着大人身份。这似乎在暗示,机器猫不仅是大雄这帮孩子的玩伴,还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理想大人,一个让人放心的保护者。
机器猫表现出来的以上两重特征,来自日本“漫画评论第一人”夏目房之介的观察。他在《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一书中以“漫画表现论”将漫画拆分成线条、话框、格子等要素,一一解析漫画的表现结构。从《机器猫》形式规范、叙事稳定的表现结构来看,夏目得出这是一部能让人放心阅读的漫画。难怪自1952年诞生以来,那只来自未来世界的猫型机器人成为了全世界几代青少年儿童乃至成年人的伙伴,并且时刻引人憧憬着一个奇妙、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新星出版社,2012年2月)一书1997年于日本初版,此后在日本国内十度重印,前不久最终得以与中国读者首次见面。尽管书中所举漫画作品在今天看来有那么一些历史了,但并不妨碍这种“漫画表现论”的经典性。又或者,通过再度审视那些时至今天仍旧魅力不减的“老”漫画,“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才愈发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日本漫画已经达到足以供成年人欣赏的水平,个人的生死离合,乃至国家、人类的命运发展皆可用漫画加以表现。
在日本的地铁里看漫画杂志,没有人会觉得奇怪,换作在中国或是欧美,大概要被旁人盯上好一阵子了。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日本人幼稚,而是因为日本漫画已经达到足以供成年人欣赏的水平,漫画中竟然会有令上班族感同身受的成功故事、悲欢离合。
在地铁里看完漫画,通常随手丢弃就成,因为大部分日本漫画是用廉价的再生纸印刷的,销量相当可怕,像是漫画周刊杂志《少年跳跃》每周有着几百万的印数。15年前,在《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初版的年代,日本出版总量大约四成是漫画,其中一半发行量面向成年人。尽管近年来时有报道称,日本漫画销量下滑,但从今年第32届巴黎图书沙龙上传出的信息来看,其市场前景依然不容小觑:2011年在法国,日本漫画销售保持增长势头,总量达1400万册,其中《火影忍者》畅销22万册,平均每18秒钟就卖出一本。
早在12世纪,漫画业在日本就已萌芽。不过日本漫画步入高速发展通道,得从“二战”战败后开始算起,也正是那个时候,漫画有了面向成年人的苗头。1945年,16岁的手冢治虫创作出超越当时漫画范畴的漫画,直面战争,直面生与死,只见《幽灵男子》中,被恶人制造出来的机器人普博喊着“我本来就不该出生,毁了我吧”,历历在目的还有实际描绘它“死”的场景。而在手冢创作于1951年的《未来世界》上下篇中,他则用图画杜撰着波澜壮阔的科幻故事,以东西冷战和原子弹将导致人类灭亡的危机感为基调,描绘虚构的两个大国之间的对立。人们一点点见识到漫画的穿透力,原来它不仅能够描绘个人的生死离合,还有国家、人类的命运发展。凭着这一新型漫画,日本漫画整体发生了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