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死于地震”这四个字,人们是如何面对,又做何感想呢?即将于今年春天毕业,就读于东北学院大学(宫城县仙台市)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们,经过反复实地调查,完成了各自的毕业论文。其中,工藤优花(22岁)选择了受灾最严重的宫城县石卷市出租车司机们,所亲身经历过的“灵异现象”作为研究课题。
1位年龄50多岁的司机对工藤敞开了心扉。
那是地震发生后的初夏。身着不合时宜大衣外套的女性,在石卷车站附近上车,说要前往“南滨”。司机不禁问道“那里几乎是一片荒地,真的要去么?”,对方用颤抖的声音回复“我是已经死了么?”。大吃一惊的司机回头看了看后座,结果不见任何人的身影。
另1位年龄40多岁的司机诉说了自己的体验。
明明是盛夏8月,年龄为20多岁的男性乘客却依旧穿着厚实的大衣。司机通过后视镜,看见男性径直指着前方。再三询问目的地后,男子只说了一句“日和山”。抵达终点时,他已消失不见了。
工藤优花在大学3年级时,整整1年中,每周都会前往石卷,向等待乘客的司机打听“地震后,有没有碰到什么特别的事”。提问对象超过100人,大多数受访者或不合作,或表示愤怒。据悉即使如此,还是有7名司机,描述了他们不可思议的经历。
这些故事,带有一定的真实性,无法仅仅用“想太多”、“是错觉”来解释。因为,只要有人上车,计程器一定会切换到“载客”状态,留下记录。幽灵无法付钱,所以车费得由司机支付。还有人把记载了相关经历的日记、及标注“费用不足”的行驶日志出示给工藤看。
打车的基本都是比较年轻的男女。如果,真的是遇难者的灵魂——工藤认为“年轻人对重要的人抱有无限的牵挂。大概是因为太想把不舍的情绪传达出来,才选择了封闭空间的出租车作为媒介吧”。
给出证言的司机们并没有感到恐惧,而是对幽灵心怀敬畏,把这些经历当做宝贵的体验,牢牢记在心里,这点给工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遇难者众多的石卷,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悲伤。有的司机在海啸中失去了亲人。更有人表示“就算发生这种事也不觉得奇怪。我还是会载他们一程的”。
工藤的出生地是秋田县。在此之前,对于地震遇难者,只有一个“几千人”的数字概念。通过调查,她学到了一个道理——“每一条生命的消逝都承载着重量。这就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