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比2009年调查时增长26.5%,总人数接近105万,成为第一大学习日语的外国人群体。日本的汉语学习人数不仅早已超过200万;在英语之外开设外语课的2027所高中,教学汉语课程的也以831所居首。两国民众学习对方语言的热情升温,除了兴趣使然,更缘于在多个领域广泛深入合作的实际需要。
如果说这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提出了相当的要求,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恰恰是语言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必由之途。
一方面,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历史上,中国和日本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进入20世纪,不仅在各自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力、具有较高地位和知名度的作家,前往对方国家留学和生活者不在少数,文学创作的风格、流派,也相应受到影响。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人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感觉派,就是一例。共同点如此之多,也就更容易形成共鸣。
另一方面,高水平的翻译,也推动了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饭冢容曾任《中国现代小说》主编,菱沼彬晁系推进中日戏剧交流的团体“话剧人社”的事务局长,获得过日本外国戏剧翻译“汤浅芳子”奖。两人翻译过多位中国作家的小说和戏剧作品,莫言的小说得以在日本出版发行,就得益于两人的合作努力。而村上春树等日本作家的作品为中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同样离不开林少华等翻译家的努力。